查看原文
其他

为城市立心 为规划立传——《我是规划师》第一季《新生于旧》 正式收官

4月13日晚黄金时间,北京卫视播出《我是规划师》第一季《新生于旧》第12集《时间的朋友》。该集通过对12位规划师的“灵魂十问”,将规划、规划人之于城市的作用和价值以诗意、隽永的方式呈现出来。至此,自1月19日首播以来,国内首档城市复兴题材大型季播节目《我是规划师》第一季《新生于旧》12集正式收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9次视察北京14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发布,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古老的北京,开始了新一轮的变化和成长。


在这样的时代坐标点上,2019年4月,经市委主要领导部署,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城市工作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决定共同打造一档以规划为主题的电视节目。


节目策划之初,就确定了三个定位:“做一档见证北京这座古老而伟大的城市复兴的经典栏目、做一档市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门栏目、做一档市民喜闻乐见的民生栏目”,以此来反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北京的生动实践。

节目宣传海报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亲自指导节目制作,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及三家技术支持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通力合作,组成联合创作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形式,走进项目现场、走进街乡社区、走近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走近市民群众,深入挖掘落实新总规的优秀案例,探寻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以学术精神探讨每一期选题中所展现的规划理念、规划逻辑和规划内容亮点。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台长余俊生、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艾冬云、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亲自在策划、研发、拍摄、制作的各个阶段对节目进行把关。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次城市治理者主动寻求宣传模式创新、主流电视媒体自主深度服务政府工作的跨界探索。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调研中轴线选题

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艾冬云带领工作团队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讨论节目方案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带队到劲松北社区现场调研

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讨论节目方案

北京广播电视台创作团队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宣教中心和技术支持单位讨论节目脚本

三家技术支持团队参加节目策划研讨会


经过数月的殚精竭智,多次与规划业界资深专家、学者召开策划会后,协作各方立足于大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国际视野,立足于城市更新与社会发展的问题意识和民生情怀,立足于社区改造与利益协调的市民参与和情感认同,从主题上,将《我是规划师》第一季定位于“新生于旧”,立意打造一档体现街区复兴、城市复兴、文化复兴的经典节目。


两年来,《我是规划师》创作团队本着“致敬北京、民生礼赞、共创未来”的创作理念,邀约文博专家、规划学者、故宫前任院长单霁翔秦岚、蔡国庆、李光复、朱媛媛、李兰迪、陈平原、青山周平、王南、姜寻等不同年龄、背景、气质的明星名人一起,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深入首钢、中轴线、南锣鼓巷、菜市口西、东四、751、劲松、回天地区、三里河、史家胡同、白塔寺、什刹海、隆福寺等一系列能够代表、体现城市更新成果的热点地区,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与责任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在地居民等各种角色交流、互动,由此展现规划对城市、民生、产业的价值和影响,寻找古都北京千百年生生不息,丰富、多元、包容的魅力之源,以及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复兴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同频共振的生命密码。

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艾冬云与单霁翔院长讨论节目方案

单霁翔院长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宣教中心主任刘俊兰在拍摄现场

单霁翔院长、副总编辑艾冬云、总导演吴群在拍摄现场

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艾冬云在外景地故宫指导拍摄

演员秦岚在景山寿皇殿拍摄现场

传统营造技艺棚拍现场


这是规划界与传媒界的首次跨界探索与合作,如何将宏观、系统、专业、有预见性的规划安排,变成可感可知、生动鲜活的规划故事,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的领导和同志不断深化和思考这个项目的本质:“这是北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生动实践的集中展现;是城市规划文化的广泛宣传;是公众规划意识的科学培养,是城市审美和认同感的不断提升。如何展现首都规划的宏伟蓝图,电视台表达起来会非常不容易”。


的确,从纸上的理念到电视上的画面,中间隔着万水千山。


打磨样片阶段,刚开始接触一两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吴晨就曾赞道:“这是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团队!”


《我是规划师》创作团队的导演们见过无数个凌晨四点、五点、六点的北京,他们不是黎明即起,而是通宵达旦。从2019年夏天开始,无数次讨论、争执、苦思、肯定、否定,都是为了找到路径:如何将抽象的规划理念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故事、如何将高深的专业概念转化成明白晓畅的平常言语、城市的千头万绪里如何确立真正有承载力的议题、建立什么样的底层逻辑、与叙事、影像如何相辅相承......不止一位导演表示,这是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面对这样的宏篇巨制,两年左右的时间,从前期拍摄方案到后期剪辑方案,每位导演前后都是出了几十版方案;每一集拍摄素材数千分钟,成片工程线上剪辑数万刀;每一集40分钟的成片,平均桥段37个,出场人物15个,前期沟通过的人物、调研过的场景、梳理过的资料更是无以计数。

单霁翔院长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创作团队合影

什刹海拍摄现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专业精神和职业情怀的双重砥砺下,创作团队完成了《我是规划师》第一季《新生于旧》的拍摄和制作。并在延续团队以往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创作特色:


形态上,通过沉浸式体验,完成从专业向通俗、从小众向大众的转化。


节目中,以单霁翔、当红明星、文化名人为特色的探访人深入一个特定的街区,与当地居民互动,如调查记者般,去深入体察、研究具体规划项目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对城市、城市人和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样的设置,将规划由泛指转化为特指,公众人物带来的大众感、时尚感、北京味儿和国际范儿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现场的纪实语态和多维视角的引入让节目拥有了更多的趣味点和更大的共鸣腔。“底层逻辑为科普,表层呈现是人文”,正是在这样的形态下,规划理念成为一种底层逻辑,润物无声地被观众接收到。

《我是规划师》第六集《751:新动能之路》截图


内容上,彰显问题意识,表达现实关切,介入城市议题。


近二三十年,北京也许经历了数百年历史上最为快速、剧烈的变化,城市扩张、交通拥堵、社区老龄化……《我是规划师》的创作团队带着浓烈的问题意识,将这些城市议题编织进节目的底层逻辑或核心叙事,以表达作为大众媒体的现实关切。


专业上,使城市规划的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将以往鲜为人知的规划师群体由幕后推至台前。


与同一行业链条上的设计师、工程师等角色相比,规划师似乎一直缺少存在感,《我是规划师》第一次将以往常在幕后的规划师群体,系统、隆重地推至台前:12集,27位规划师,在每一集中,他们的角色、职责、智慧、理想都与近年来具体的城市更新案例一起,被大众媒体深入阐释、解读。

节目播出片段


此外,朱启钤、梁思成、侯仁之、吴良镛、王世仁……等一众规划业界的前辈,也被编织进节目的核心叙事。这不仅体现出规划与规划人的传承性,也让节目呈现出历史纵深感,正如北规院院长石晓冬所言,“在一代一代的传承当中,我们的城市在发展,在进步”。


价值上,致敬北京、民生礼赞、共创未来,为城市立心,为规划立传。


《我是规划师》不仅深入观察城市的空间、社群、生态、产业变迁,展示了一系列全市上下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故事,还呈现了人在城市中的生活。胡同、工厂、老旧小区、时尚高地……《我是规划师》每一集中,都能看到这些可爱的普通人:首钢的制冰师、搬出天坛的老员工、白塔寺边上的胖大妈、劲松的裁缝与理发师、用传统营造技艺修胡同的老匠人、回天书店的小夫妻……


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只有看到普通人在这个城市里拥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是规划师》的初心,才得到满足。“将城市生长、社会议题、市井烟火和历史人文熔于一炉,打造一部属于未来的北京视觉档案,一部纪录当代的北京都市传奇”,这是团队的初心,也是创作抱负。


视觉上,以精良质感、细腻风格呈现规划视野中的城与人之美。


《我是规划师》在创作之初,便联合资深摄影团队对影像风格进行特别设计:通过微观与宏观两极镜头的对比,呈现出特别的空间感;通过流动的影像,体验式的镜头去呈现城市的味道;通过延时摄影营造时间感,以呼应出建筑上的时间痕迹;在造型摄影中捕捉人物的情绪,构建城与人的情感连接……丰富的镜头语言、奇幻的特效设计、独特的影像风格,呈现出壮阔而不失细腻的视觉效果,充分展现出规划视野中城与人的魅力。

节目播出片段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业界人士的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很多关注城市发展的专家、学者都感到很兴奋,一些规划师更是深切感到作为城市复兴进程的参与者、见证者,由衷地幸运和自豪,从而越发坚定了“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影视、传媒业界人士则纷纷从内容、影像等专业角度盛赞节目道:“意境深远”、“人物的情感有高度萃取的感觉”、“真实动人”、“拍出了城市的灵魂底色”……


而作为城市规划最终的受益者,拍摄过程中,很多居民不由自主地跟导演和摄影师讲自己社区的变化、对城市的感情;节目播出后,还有很多观众反馈要去节目中这些网红地“打卡”——正如单院长所言,在这个城市里行走、跟不同的人交流、互动,很真切地体会到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天通苑社区网的版主姜金牙,是老天通苑人,也是一位很多人熟知的社区导演、漫画师,节目播出次日,特意发来小画表示祝贺。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推荐阅读

持续擦亮古都金名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举办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

我是规划师丨三里河:古河街巷,水畔新生

我是规划师丨玉河: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公里

我是规划师丨珠帘绣柱,锦缆牙樯;古都新貌,在水一方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